最近是招生的旺季,許多同學也都在積極準備研究所考試。有同學問我,那一個研究所比較好?那一間學校比較好?MBA 與MS區隔又是什麼?
基本上,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一個偏實務性訓練的 program,培養出來的學生是能立即在職場上大展所長,是為了就業而準備。MBA課程的學術部份是為了專業打基礎,讓同學有較系統性的概念,並藉此培養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作業的能力、分析思考的能力、與團隊合作的能力。在美國,很多MBA program 是不用寫論文的。MS (Master Science)主要以培養研究人才為主,畢業生不是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就是到各公司或研究機構擔任研究員。簡單說,它是個做研究的地方。以管院碩士生有95%是投入職場從事實務工作來看,大部份的同學應該是適合MBA的。
既然如此,一個判定MBA program優劣的方式應該就是這個program有無紮實的專業訓練和課程與實務連結的程度。台灣過去MBA的發展,受限於老師為本位的觀念,開的課程是以老師為中心,而非以市場為中心。再者,過去受限於有限的研究資源,再加上研究升等的壓力,老師把MBA學生當博士生用,導致台灣的MBA走到非常學術性的走向。還好,有一些MBA program已經察覺到問題,開始走向一個與實務結合,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發展方向。。很高興的,教育部也意識到此一問題,開始倡導商管專業學院的組織體系,鼓勵MBA與MS分流。在教育部商管專業學院的理念上,所謂MBA課程,課程要涵蓋五管,學分數要50學分,招收學生要有工作經驗,論文不能純學術、要有實務應用面向的意涵,而且要聘任實務界老師。很高興教育部有此體認,開始走向MBA應走的正確方向。對於台灣的管理教育界而言,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隨著時代的轉變,MBA是不是一定要教五管,是不是應給予更大的彈性,千萬不要因為要追求認證而讓台灣的MBA同質化了,則是教育部要去思考的事情
美國的MBA教育,愈來愈有彈性,不但能為學生量身定做屬於自己的MBA,更跟產業與未來趨勢做緊密結合;如此,他們訓練出來的學生就能屬於領先指標,而不是落後指標。美國的MBA必修課越來越少,學生可根據自己需求,DIY自己的課程。它們的課程不再是單純的策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等功能性課程;而是類似企業併購策略與實務,企業併購後的人力資源管理,華人組織行為等主題式課程。要國際化,台灣MBA教育需要拋棄包袱,開始重視學生為中心的概念,重新思考定位與發展,才能迎頭趕上。
(李弘暉,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博士,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領導暨人力資源學程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