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不要把問題全歸罪在年輕世代上


ME 世代管理系列專欄 : 與其消極抱怨,不如積極面對

不要把問題全歸罪在年輕世代上
 
 



 

很多人對年輕世代一直有著固定的刻版印象:草莓族、媽寶、自我中心、無挫折容忍度等。這或許是事實,但難道他們沒有我們所沒有的優點嗎?若用同樣的標準來評核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也有著相同的狀況,只是沒有被放大檢視而已。

老師常愛批評學生愛遲到,可是也有很多老師上課也是常遲到。前陣子有教授在抱怨,學生在連假前後不來上課,但在臉書上卻不斷出現出遊打卡的照片動態。但若我們自省,有些老師不也是如此,連假前後調動課程,或用考試、作業等方式來延長自己的假期,只不過沒有打卡而已。

或許這一輩的我們該思考的是,當我們在抱怨學生愛翹課,上課打瞌睡;可是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誰沒年少輕狂過,只不過環境背景不同,對每個人期待也有所不同,但我們卻可能用了相同的標準在評斷不同環境背景下的人事物。

當然,在這裏,我不是要評論是非對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假如我們得一定面對這個年輕族群,我們要思考的應該是積極面對他們,好好管理他們,善用他們的優勢,而不是只看到他們的缺點,整天消極的抱怨。因為抱怨解決不了問題,抱怨只會造成更大的溝通障礙,擴大彼此的鴻溝。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從學校帶走的不是「專業」,而是「軟實力」


 

 

很多大學生常會抱怨,為何在學校都學不到東西,為何在學校所學的專業都無法在職場上運用。理論與實務無法結合,無法學以致用,學用落差,學歷無用論等質疑聲浪此起彼落。對學校所學專業的懷疑,讓很多學生開始逃離課堂,甚至懷疑上大學的必要性。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正視理論與實務無法結合,無法學以致用,學用落差的問題。但同學也要好好思考的是,大學四年當中,你真正應該學習的是甚麼,四年時間,你應該如何運用與規劃,讓自己畢業時,具備一生受用不盡,別人無法取代的職場競爭力。

 

   沒錯,非常多的大學教授沒有職場的經驗,他可能過去的生涯都是在學生口中的學術理論的象牙塔中學習成長。所以同學可以看見,沒有創業經驗的老師在教你創業,沒有當過主管的老師在教你領導,沒有實務經驗的老師在教你企業診斷技巧。是的,這些老師是沒有實戰經驗,他們所教的專業也不見得可完全應用在職場上,甚至有些專業是過時的。但他們在過去的教育中,一直在培養一些學術的軟實力,諸如: 邏輯力、思辨力、分析力、系統力、組織力、學習力等,讓他們能與時俱進,分析思考,把企業的現狀用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方式教給你,讓你去職場應用。一個學者能不能成為好老師,關鍵也在於他具不具備這些軟實力,而不是專業。畢竟學術與實務的專業也不斷在改變,若不能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的專業,創造新的專業,這些老師也很快會被淘汰。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數位時代的領導力


 
 
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的快速發展下組織遇到了更大的挑戰與變化。這包含了組織結構的改變、產品的生命週期更加縮短、顧客需求的改變、與對速度的要求更甚以往。所有的一切都需領導者願意以更彈性、更快速、更富創意的創新思維與執行力來面對。

 

但不管科技怎麼快速發展領導的本質是不會變的領導的基本能力也是不會變的。只不過有幾個領導力會特別被凸顯出來。